中国近代正式获准铸造机制银元当推“广东钱局”。广东省造的“光绪元宝”可谓是清代管铸机制银圆之滥觞。由于大量外国银元流入我国,国内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自铸银元。特别是外国奸商利用七千二分的银元。套环八钱以上的生根,从中谋取暴利,从而造成大量白银外流,银价暴涨,危及国计民生。当时国内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国家统筹自铸银元的必要,曾向清廷奏请自铸银元,但终未被清廷采纳。
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番版七钱三分
光绪十二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抵制外国银元,经清廷批准在广州筹建钱局,建筑厂房,通过使馆向英国购买造币机器,聘请外籍技师。至光绪十五年()终于建成“广东钱局”。钱局虽然建成,但在银圆成色较好,铸工精美,一投入社会试用,就成了人们收藏或销熔的对象,流通领域中见不到钱币。应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不久,广东钱局改铸七钱二分银元,即在旧版的基础上减重一分,银币设计与“七三番版”一样,称为“七二番版”,但该版呈验时却遭清廷驳回,理由是银币正面“光绪元宝”四字被一圈洋文围绕,于“体质未合”。
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二番版七钱二分
因而广东钱局所铸的这两套银元就被作为“错版”发行,最终成为收藏着追寻的稀有之物。
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二番版三钱六分
(直径32.5毫米重13.6克)
光绪十六年(),广东钱局对银元设计作了换汤不换药的调整。即将原“七二番版”正面的英文移到背面,将背面的“广东省造”和“库平七钱”移至正面,作了这样变换,终于能广为鼓铸,所铸银元“市面行用、商民称便”。广东龙洋终被清廷作法币。它的铸行开全国各省风气之先,成了晚清机制银币的典型。
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三钱六分
(直径33毫米重13.6)
光绪三十一年(),据说为迎合慈禧七十大寿,广东省铸造库平一两的“寿”银币。宣统二年(),广东省铸“宣统元宝”。
年广东寿字双龙壹两银币
(直径41.5毫米重37.4克)
辛亥革命后广州造币分厂改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广东造币厂,开铸二角、一角银币。以后造币厂的体系几经改变,自年至年间,广东省铸造了多个年份的二角和壹角银辅币。
今天内容分享到这里,下期文章见,感兴趣的藏友记得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