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龙 >> 双龙类型 >> 中国造不出好车剁手买一个回来不就得了
中国汽车起步相对世界来说较晚,要知道汽车在年就已问世,而中国于才诞生最早批量化生产的“解放”牌汽车,这中间间隔了71年之久,因此一直以来也遭遇着技术发展较缓的问题。那技术总要发展,这怎么办呢?“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是钱不够!”。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名列前茅的国家,行业技术跟不上就向别人学习:买买买!纵观中国汽车发展史,不乏蛇吞象的典型例子。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被中国车企吞掉的世界汽车品牌。
说起中国车企收够世界汽车品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要属吉利收购沃尔沃。
沃尔沃(Volvo)是生于瑞典的著名豪华汽车品牌。作为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沃尔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基地,并在多个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客户集中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收购了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业务,总共花费了64.5亿美元之多,可见沃尔沃的核心价值也是相当的高。
然而10年过去,沃尔沃并没有为福特汽车带来利润,加之福特汽车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出现巨额亏损,决定买掉一些汽车品牌。年年利润只有10亿人民币的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的股权。基本就是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这之后沃尔沃汽车及时做出了大量车型更新,销量也一直飙升。到年,净利润上升67%,至8.43亿美元,收入同比上升10%。可谓大获成功。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被上汽收购的罗孚汽车。罗孚汽车曾经是帝国的荣耀,尤其是红极一时的p5型豪华轿车,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撒切尔首相,以及英国女王都把这款车做为他们的私人用车。
可罗孚汽车还是逃不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从当红明星变成了落魄贵族,从福特到印度塔塔到上汽,罗孚汽车被多次转手易主,最终以“荣威”的名字在上汽的麾下生根发芽。身世沉浮的荣威到了中国大陆就像找到了自己归属。今年荣威RX5在市场上已经冲进了SUV排行前10,1-9月累计销量也达到了,轿车领域,荣威i6月销也是以上,算是重新生根发芽,全方面开花结果。
有成功就有失败,说了在中国重获新生的汽车品牌,接下来堂哥带你看看进入中国以后遭遇水土不服的车子们。
北汽看到之前上汽收购荣威成功的案例之后,也希望效仿一个荣威二代,于是斥资1.97亿美元收购了同样来自瑞典的萨博的核心知识产权。
虽然萨博化身的品牌绅宝吸收了萨博的一些设计上的优点,也针对国内市场做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改进,研发出来多款车型,从X25到X35,再到紧凑型X55,也都尽力贴合SUV市场的需求,但是因为北汽绅宝对于自己的品牌定位模糊,车型产品力低下,水土不服等问题一直不被市场广泛接受。尤其是今年,北汽绅宝系列的销量遭遇直线下滑,1-8月总销量不到8万辆。D50作为紧凑型轿车价钱已经拉到6万元级别,但是销量还是很惨淡,去年一年销量最高不过5千台,也是有些让人不忍直视了。
另外在年的金融风暴带来的收购浪潮之中,上汽除了收购罗孚还收购了另外一家韩国车企——双龙。自建立之初,双龙汽车就以韩国高端汽车生产商著称,并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而备受尊敬。那时双龙也正值辉煌期,其SUV车型占据了韩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看起来是一个万无一失的投资机会。
年底,上汽斥资约5亿美元,收购了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之后又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成为绝对控股股东。但是之后的发展并不尽人意。低效率的管理和商业贿赂风气使得双龙举步维艰。从销量下滑、经营困难,到破产危机,上汽对于双龙的破败已是无力回天。花40亿买了个教训,估计上汽才是真的想剁手了。
纵观中国车企吞并国外汽车品牌的历史,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但也不乏豪掷千金最终却落得灰头土脸的例子。学习别人的长处——“拿来主义”固然是好,但别忘了,鲁迅在说拿来主义的时候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不经思考原样照搬大多只会导致水土不服,头破血流。要拿就要进行本土化改进,就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看看人家吉利,真是不仅吃到了天鹅肉,还变成了白天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