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龙 >> 双龙类型 >> 晚清史元两之争后,将七钱二分银币
关键词:党争、张之洞
01前因
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年在广东上奏请求铸造银元,次年开炉铸造,成为中国第一批自造银元。
▲张之洞(年9月2日—年10月4日)
02后果
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在结束了以张之洞为首的“两派”和以载泽为首的“元派”之间的“元两之争”后,将“七钱二分”银币作为主币。
▲爱新觉罗·载泽(年3月17日一年6月)
03过程始末
一、“元两之争”开端
年起,张之洞推行的银币因其上刻龙纹而被称为龙洋。张之洞此举被视作中国近代币制的开端,但其后在清末新政期间引发的“元两之争”,则逐渐演变成为一次重要权力之争。
权力争夺的两派是以载泽为代表的,建议货币以元为单位的一派,称为“元派”,他们代表的是皇帝势力。另一派是袁世凯、张之洞为代表的,建议统一流通以“两”为单位的银币,身后代表的这慈禧一派。
事实上在当时,清王朝很大一片区域都在使用以元为单位硬币,而这又离不开“两派”的张之洞。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二、张之洞请求铸造中国自己的银元
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见广东等地普遍流行墨西哥银元,因其便于携带,又坚实耐用,较此时清政府的银两与铜钱相比更为便捷。
作为推行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张之洞便上奏朝廷,请求在广东开厂铸造中国自己的银元,并广为通用。
张之洞上奏书后不久即调任湖广总督,他铸造银元的梦想就转移到湖北来实现,年四月底湖北铸币厂开始铸造银元,因银元上刻龙纹,而被称为龙洋。
湖北龙洋仿照墨西哥银元的形制,一枚称为一元,重七钱二分。在张之洞的推广下,广泛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引发了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附铸。
▲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眼见各省自铸银元甚为便利,就打算在中央设立铸币局,统一铸造银元,但是铸造银元需要计量单位,究竟是以传统的“两”为单位,还是以时下流通最广的“元”为单位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年,为了确定币制单位,推行币制改革,户部联合军机处电询各省督抚,但各地意见均不统一,由此引发了“元两之争”。
在清政府还没有想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币制改革的“元两之争”暂时告一段路。直到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建立起了北洋银元局,袁世凯一直是“一两银币”的拥护者,遭到以载泽为首的“元派”的反对。
▲光绪银币丁未双龙一两可是他们争得是哪个政策更好吗?袁世凯称以传统的“两”为单位铸造银元,这样有利于维护传统。载泽则称银元应继续保留七钱二分,以元为单位,因为这一制度通行日久,且与西方币制接轨,在对外沟通交流中十分方便。
但实则,此时已不在于“两”和“元”两种政策更好。因为清政府最终采纳哪种币制,从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以后的施政方针。
于是就演变成帝后两党斗争的站队问题。袁世凯认为慈禧在今后几年内仍然掌握实权,而载泽等人则支持光绪帝,怨恨在戊戌政变中站在光绪帝对立面的袁世凯,并怒斥袁世凯误国。
▲爱新觉罗·载湉(年8月14日—年11月14日)
令人意想不到的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竟然强烈要求改用一两银币。张之洞作为龙洋的首创者,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老谋深算的张之洞又岂会看不出币制之争背后所涉及到的权力之争,因此他宁可放弃自己推行多年的湖北龙洋,也要站在一直支持提携自己的慈禧太后的“后党”一边,以示忠心。
年张之洞上疏清政府,称此前所铸银元仿外国币制实属权宜之计,现在国家要定立自己的币制,自当遵循传统,仍以“两”为单位。
若一味仿照外国,有损中华威严。张之洞的立场改变直接左右了清政府的决策。本来寄希望于他的载泽对此十分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兴办洋务多年,与西方交往频繁的张之洞在骨子里竟然是如此守旧的一个人。
▲袁世凯(年—年)三、正式建厂开铸银元
在张之洞表态后,年,户部裁撤部分造币厂,只留下九家,并且一律由天津的户部造币总厂提供铸币模具,统一铸造以“两”为单位的银币。
但是“元两之争”并未结束,年作为出洋五大臣之一的载泽回国后就任度支部尚书,此时各省因早已习惯使用以“元”为单位的银币,导致新发行的“一两银币”很难流通,载泽借此再次上奏,要求改铸七钱二分的“一元银币”,自然引起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反对。
但作为直接负责铸币一事的度支部尚书竟然拒不执行继续铸造“一两银币”的命令,“元两之争”进入到了最白热化的阶段。
载泽这样做,自然有他的底气,这一年同为帝党的醇亲王载沣被选入军机处,享受诸多破格优待,慈禧太后日薄西山,终究还是要培养满族权贵来接班,同一阵营的载泽自然不再愿向“后党”低头。
果然,第二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同时去世,载沣作为摄政王独揽大权,“元两之争”也以帝党的胜利而告终。
▲慈禧(年11月29日—年11月15日)
04结论
张之洞建议发行龙洋的初衷是为了仿效西方,维护清政府的利益,但随后引发的“元两之争”则属于新旧派别之间的政治斗争,超出了其预料,但他所铸造的湖北龙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币制改革的开端和模板是毋庸置疑的。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与张幼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