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

成龙电影里的香港警察,为啥这么正看香港电

发布时间:2023/4/4 15:27:24   

香港电影里的警察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多年前的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的《偷烧鸭》。该片是香港电影“警匪片”的鼻祖,片中最早出现了由香港电影先驱者黎北海扮演的警察形象。

香港电影发展到年代末,出现了新浪潮电影运动。当时,新锐导演们大量利用警察形象作为主人公来创作电影。

比较著名的影片有章国明的《边缘人》、梁普智的《跳灰》和翁维栓的《行规》等等。

灰色警察

不过,这些影片多以灰色的调子来叙写警察,以压抑的氛围来写人性的扭曲。

作品虽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内涵,却带有强烈的宿命主义色彩。编导们大多把警察机构当做暴力机器来描写,叙事终结是以暴抗暴。

警察处在权力体制的挤压和黑社会的威胁之下,心灵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徘徊,往往得到的是悲剧性的结局:不是被杀,就是转变为与匪徒类似的杀人犯。

在章国明的《边缘人》里,卧底警察阿潮被描述为一名社会的弃儿,警察上司逼他做卧底,打入黑社会。而黑社会的老大们,又不信任他,处处提防着他。

回到日常生活里,因为对阿潮堕人黑道不满不理解,女友渐渐疏远了他。迫于安全的需要,阿潮又无法向女友说明这一切的真相。陷入深深孤独之中的阿潮,唯一可以交心谈话的,是一位和他单线联系的卧底警察。

但这位唯一的警察朋友,在执行最后一次卧底行动时,被赶来支援的巡警,因不了解他的身份,而开枪击中了。在影片的结尾,阿潮也在执行卧底任务时,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当做歹徒,乱棍打死。

以悲剧性的笔触来描写警察的扭曲和痛苦,发展到后来,以至于成为了香港警察电影的一脉。林岭东的《高度戒备》,陈嘉上的《野兽刑警》,杜琪峰和游达志的《暗花》,都闪现着新浪潮时期香港警察电影的痕迹。

着力刻画“灰色警察”形象的新浪潮香港电影,具有描述人性的深度,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认知价值,而成为电影大奖的宠儿。但是,这类电影的氛围黑暗、情绪压抑,难以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

笑闹警察

新浪潮电影运动之后,悲剧性的“灰色警察”很快就被喜剧性的“笑闹警察”所取代。喜剧和警察电影相结合,催生出了“笑闹警察”电影。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阿灿当差》、《青春差馆》、《双龙出海》等等。这类电影通常着力描写青年警察的成长。因为,警察是一种相对神秘的职业,新手入行自然免不了闹出各种笑话。

电影创作者们以此为契机,适当进行了一些夸张描写,角色在观众的笑声中逐步完成成长。

“笑闹警察”电影发展到后来,警察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警界规范,已经不再重要了。这类影片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警察的身份。而影片借用警察这一特殊的身份,目的纯粹只是为了搞笑而已。

比如在《92黑玫瑰对黑玫瑰》中,梁家辉饰演的吕奇,身为警察却好色到露骨,还特别的娘娘腔。吕奇到底像不像警察?这在编导看来,其实并不重要。

编导们只是想利用吕奇这个人物的警察身份,搞一些恶作剧,以吸引眼球,博取观众的笑声。

而到了成龙的警察电影,他着力塑造了平凡却富有正义感的警察形象,让香港警察的电影形象有了全新的面貌,这也是成龙对香港电影的一大贡献。

成龙“进城”

年,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和《醉拳》,迅速奠定了他在动作电影界的地位,由此开启了成龙的黄金时代。

通过动作喜剧中的民初功夫小子形象成名之后,凭借对中国功夫的独特理解,成龙在-年代连续推出了《A计划》和《警察故事》两个系列,随后又推出了《威龙猛探》《重案组》等影片。

在这些影片中,成龙塑造了一系列平凡却富有正义感的香港警察形象。可以说,在-年代成龙的创作,基本是以警察电影为支柱。而且,成龙电影的许多优秀作品也基本出自警察电影。

从功夫小子到香港警察,成龙角色摆脱了过去游走的乡野村镇,进入到了城市。成龙“进城”,这一场景的转换,以及成龙角色形象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年代初期的香港,随着经济上的成功起飞,新生代香港人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经济繁荣所带来的财富,使得当时的香港人有了这样一种判断: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华人社群的特殊集体。

“香港出生、港英教育并加留洋欧美”的背景,使得新生代的香港人在建构香港本土文化的时候,逐渐淡忘了乡土中国的影响,直接把香港想象成为一个飞速成长的近代港口和现代化都市。

在这种文化潮流下,继续讲述乡间野事的电影,自然引不起香港人的兴趣。因此,成龙电影里的人物们开始走进都市香港。

《A计划》、《A计划续集》等影片,成功地想象了香港开埠时候的港人社会。这就正好契合了新生代香港人的观影期待:我们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动作警察

在香港警察电影急速衍变的时刻,成龙创造性地将“动作喜剧”与“警察电影”进行融合,并把警察当作英雄来描写,推出了一个崭新的香港警察形象:动作警察。

从《A计划》开始,成龙电影赋予了警察形象前所未有的健康清新气息和崭新的内涵。尽管成龙电影只是将功夫、喜剧、警匪和枪战融合到一起,但他赋予了香港警察全新的形象,看上去非常“正”。

因此,“动作警察”完全契合了主流社会的需要,一登上银幕便迅速成为了香港电影市场的主流,也基本上成了成龙的专利。

“灰色警察”过于悲观,“笑闹警察”又沉溺于胡闹,都难以担当主流社会的健康成份。而在成龙电影里,警察作为“社会维护者”的正面形象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在《A计划》中,“动作警察”第一次亮相就令人耳目一新:只见马如龙身穿制服,踩着单车飞驰而来,然后敏捷地跳下自行车,自行车则顺着惯性自行驶入停车位。

电影里还特意拍了好几组镜头来反映香港警察的精神面貌:警局里的警员一个个行事干练、动作麻利,警察方队排列有序、精神抖擞......

成龙电影,真正把警察塑造成为香港社会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民众生命的安危,勇敢担当,出生入死,临危不惧。

这些警察也不再回避受雇于港英当局的客观事实,但在接受英国上司的指挥时,一点也不气短,甚至还敢于当着英国上司的面,斥责其不称职的行为。

因为,在成龙电影里的香港警察看来,这些英国人和自己一样,所作所为都以保护香港人的正当利益为准则。

成龙电影里的香港警察,不再消沉、不再困惑、不再胡闹,他们尽职尽责,面对邪恶势力拼死相博,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保护香港人民的利益。

他们尊重香港人民的价值,他们更认识到自己和香港人民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是属于香港人的“香港警察”。这,也就是成龙电影,在香港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1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