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龙 >> 双龙报价 >> 论证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始铸年代银元考证
论证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始铸年代
早期中国没有自己的银元,因此外来通货充斥,输出银元成了列强的重大收入。年港督罗便臣上任后,为推广香港贸易及取代来源不稳定的鹰洋,积极争取在香港发行货币。经核准即制定条例,向英国购置机器于年5月7日正式开张。年香港造币厂刻模试制了一套“上海壹两”样币,虽未被清政府认可,但年底至年初之间却制成“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而明治元年(年),日本由香港购得全套铸币机器,在大阪成立国家造币厂。明治三年(年),造币厂落成,马上开铸银圆。将“圆”定为日本的本位货币,即实行银本位制度。明治八年(公元年),日本针对清代旧有一两制的银两货币制度,铸造了“壹两型”一圆流通币。
七钱二分”制则是模仿流入的外国银元。为了和外国银币对等流通,以抵御外币略夺中国货币银两外流。清道光(年-年)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年)创办广东钱局,并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首铸老寿星“库平七二”及始铸“光绪元宝”广东双龙寿字“库平七钱二”“库平重一两”和广东“七钱三分”“七二番版”系列等机制银元和铜元。
藏品钱币断代分析:老寿星“库平七二”机铸银币和广东光绪“寿”字“库平七钱二”银币均存在币重库平七钱二之共性,从钱面图案分析均皆有福寿延年寓意,而老寿星“库平七二”钱币是道光年制足纹银饼的延续机制币。若以老寿星“库平七二”足纹银饼“福寿延年寓意”之启发,设计“光绪元宝”并融入“双龙戏珠”图案元素,来雕刻币模,并铸制成品,这便是铸造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的初衷。
广东光绪“寿”字“库平七钱二”“库平重一两”二枚龙洋,其样板经审定后,于光绪十六年(年)发行光绪元宝“龙洋”之前铸造,并发行流通。首铸老寿星“库平七二”及始铸“光绪元宝”广东双龙寿字“库平七钱二”“库平重一两”机铸银元的发行流通,缓解了台湾、福建、广东等地区,各通商口岸流通使用压力,加快了与外国通商贸易发展,同时抵御了外币略夺中国货币银两外流。
论证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始铸年代:查阅广东钱局相关史料,光绪十三年(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时说:“试铸制钱,借备滇黔各省扩充仿铸,以备民用而裕边饷。”
广东钱局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币厂。因“试铸”发行流通钱币可以不通过上奏朝廷备案,仅有七二正版龙洋于光绪十六年()四月铸造的记载,也因有张之洞请旨为汇丰银行代铸银元及把七三龙洋改为七二正版龙洋上奏所记载,而试铸的七三龙洋系列和七二反版龙洋系列,未有资料记载其曾发行流通。故试铸双龙寿字“库平七钱二”和“库平重一两”龙洋发行流通,未有资料记载实乃理所当然。
广东钱局内分银、铜二厂,备有熔化炉72座,铸币机90台,日产各种钱币万枚。故铸制银元需要“扩充仿铸”,不仅仿铸外币七钱二分的机铸银元,还要仿铸清代(自铸银饼)旧有一两制的“库平重一两”等更多的机铸银元。因此老寿星“库平七二”机铸币及双龙寿字“库平七钱二”和“库平重一两”龙洋就是在“扩充仿铸”中铸造成品,发行流通。
纵观广东钱局铸币历史,从未铸造过纪念币,所铸试铸钱币均为流通币。故广东光绪寿字“库平七钱二”和“库平重一两”龙洋的试铸成品,并发行流通,标志着首铸“光绪元宝”机铸银币的启航。
首先,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从图案设计、文字记重、钱文内容看,均未有外文字母,保持着浓郁独特的中华民族“双龙戏珠”“福”“寿”之文化底蕴。其币面未有外文字母与清代前期仿铸外币的银饼相一致;与后期试铸的“光绪元宝”币面均有(记重)外文字母相区别。故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是“光绪元宝”中唯一一枚不带有外文字母的机铸银币。
其次,光绪三十年(年)大清银币湖北一两背面“双龙戏珠”图案有着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相似的雏形。而大清银币湖北一两又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官钱局始铸发行的,是中国最早币文刻有“大清银币”的银币。由此可证“双龙寿字币”确系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之时,即光绪十六年(年)始铸发行“光绪元宝”之前所铸造。
综上所论述,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东钱局铸造,但皆因张之洞:“试铸制钱”而没能留下铸制该币的记录和记载。通过藏品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库平七钱二”和“库平重一两”流通币考证及广东钱局相关史料论证。由此证实,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确系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之时,即光绪十六年(年)始铸发行光绪元宝“龙洋”之前所铸造,并发行流通。这就是中国清代货币史上铸造广东光绪寿字币的事实真相。否则无法解释铸造广东光绪双龙寿字币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