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

讲好丰镇故事之十五金龙大王庙

发布时间:2023/7/25 17:34:33   

金龙大王庙

在介绍大王庙之前,先阐述一下“石穹庐”,丰镇一中原教师张宝荣称之为石穹庐,位置在今大王庙西北的半山腰敖包上,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八十岁以上的人还记得。穹庐呈蒙古包形,全用石料砌成,直径一丈,朝西开一门。穹庐前原有一石幢,刻有“天庆五年”字样,辽天庆五年是公元年。

丰镇地界在辽代初期就是辽八大官营牧场之一的“浑河北马群司”牧场属地,主要为辽朝与西夏、北宋的战争养育战马。契丹族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其实是与原始巫术密不可分的骗人把戏。蒙昧时代,部落的巫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巫师掌握着一切权力,他把一具骷髅封闭在穹庐中,当部落有重大事情需要解决时,由巫师出面与骷髅沟通,据说骷髅指点迷津或做出决定后由巫师传达给众人。当契丹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后,这些与古代契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原始巫术,都转化成契丹人的礼仪或某种仪式,这些仪式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五股村东半山腰那个石穹庐就是契丹人原始宗教的载体,它与后来的金龙大王庙毫不关联,并不是大王庙的前身。明初朱元璋把宋代抗金英雄谢绪等弟兄四人封为金龙四大王,让各地建庙祭祀,金国灭辽后遂南下攻宋,辽国人怎么可能崇祀抗金的南宋英雄呢?从辽中期到明初,隔着三个世纪。

据《丰镇厅志》载,大王庙建于嘉庆十九年(年),“前近灵泉,改建大殿三楹,寝宫三楹;道光二年()同知松禄重修,七年复于庙西南隅创建吕祖阁一楹,名看海楼,阁右建亭二楹,牌坊一楹,院内腰亭三楹,厨室一楹;二十四年同知联绶又于后院寝宫左侧建保婴圣母祠,右侧建增福财神祠各一楹,油酒仙翁附祀于财神祠内;咸丰二年(年)同知恒祐重建;俱有碑记”。

正殿中央彩塑金龙大王坐像,黑脸,手执铁鞭,座下跪一伸冤状人像。

庭院中央有一根石柱,俗称“雨磨”,高月三尺,呈八楞形,四周刻有文字,顶端有盖,形似经幢,四周镌刻文字。只要轻推,雨磨即可转动。据说求雨时,推此磨只要转向对,圈数对,即可求得甘霖,耳贴幢柱,能听到隆隆雨声,工艺奇巧。

保婴祠内供奉三霄娘娘和曹奶奶,每年四月初八举行庙会,众生祈求儿女,场面壮观。曹奶奶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女神仙子孙娘娘,子孙娘娘共有十二位,虽然各司其职,而晋北地区独信仰曹奶奶,丰镇地区以晋北人居多。曹奶奶是子孙娘娘中白花夫人曹氏,白花是指男孩,红花是指女孩。叫奶奶尊称,好比叫最大的神仙玉帝老天爷一样,而曹奶奶受制于玉帝,只能配作奶奶。从老旧壁画中能看到曹奶奶的两种形象:一种为一身两面,正面为老妪形象,面目和善,头后为狰狞夜叉形象,背一布袋,里面装着男女婴儿;另一种是妇女形象,敞胸露乳,怀抱一个孩子。丰镇大王庙保婴祠内是第一种形象,相传她在送子时瞋目黑脸,夺子时则面带笑容,朝拜者谁都怕看那张笑脸,如果她怒,她就给你添儿送女,跟前有送嗣哥专看曹奶奶的脸色行事。古人言:“极生悲,否极泰来”,这是有哲理性的。可惜这些塑像看不到了。

图片:现今的金龙大王庙

男孩十二岁去保婴圣母祠圆锁,按传统的说法,十二岁以下的男童,不属阴司管辖,他们听命于圣母,十二岁就属于阴曹地府管辖了。孩子过了“百岁岁”,就要到保婴圣母祠请锁,请来五色锁线,有赐福锁定之意。宽裕人家还要打造银锁,用五色锁线拴牵挂在胸前,穷人家的孩子只将锁线挂在胸前即可,有五色锁线,邪祟不敢加害。到了十二岁,请去的锁线要交还圣母奶奶。圆锁的仪式比较简单,家长带男孩进入圣母祠,摆上贡品,然后跪在圣母像前,烧香敬表,叩头祈祷,圣母祠主持只用笤帚在孩子头上轻轻一碰便算圆了锁。有钱人家的孩子还要拿出银锁的钥匙,让主持开了银锁。现在的孩子,也有给戴银锁的,可那传统的程序没有了,只是一种习俗的简单延续。现在的圆锁往往大办宴席,礼尚往来,缺少节俭,与古风相距甚远。

吕祖阁也称“纯阳阁”,俗称望海楼,在大王庙东南隅。在清代,阁前百米内是水面地带(灵泉在三十多年前还在涌流),当地的文人雅士们在月明星稀之夜,登阁观景,月亮映入水中,万籁俱寂,遐想无穷,遂写诗填词,夜深不忍离去,是丰镇的一景——“海楼夜月”。原吕祖阁内上层有吕洞宾的塑像,金面长髯,壁悬佩剑。阁内檐椽彩绘精致,色彩斑斓;阁外顶楼檐下有一横匾书“洞天福地”,底楼檐下横匾书“凭海望楼”。昔山门曾有一对联云:“寺院有尘清风扫,山们无锁白雪封”。

吕祖阁下面紧贴石壁有一碑亭,有多块石碑,以郝鸣銮先生的书碑为最佳,最晚的一块石碑是年6月立的《重修吕祖阁碑记》,王时恭撰,郝鸣銮书,高五尺,宽二尺五寸。可惜这些石碑片石未留。

金龙庙会在农历五月十八举行,据传,丰镇民众祈雨,金龙四大王曾显真容,司降甘霖。因谢緖死于农历五月十八,丰镇人为纪念他,每年这天举行庙会,邀请戏班子唱戏。望海楼前有卖小吃的、卖儿童玩具的,还有杂耍、算卦者等,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年旧历五月大王庙开庙会唱戏,大雨将至,城里观众急忙往回赶,过饮马河遇上大洪水,冲走了一百多人,这次大灾难至今令丰镇人口口相传,扼腕叹息。

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大王庙五月十八传统庙会,九十年代大王庙侧的灵泉已枯竭,活动场地加大。除唱戏外,增加了新的内容,马戏团也来表演,时尚模特儿纷纷出场。路边的简易饭棚一个挨一个,摊贩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大同晋剧团的杜玉梅、李爱梅等名角多次来演出,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双蝴蝶》、《贵妃醉酒》、《梵王宫》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5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