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龙 >> 双龙类型 >> 这色彩与名字恰恰相反的古瓷器,你见过没有
年,考古人员在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挖出了一只瓷鸭的碎片,经过后期修复,发现这是一只鸭形香薰,鸭嘴处是出香口。
这件瓷器在颜色上与唐三彩很像,整个器身主要由黄、绿、黑等色构成,但唐三彩为陶器,胎质松软、防水性能差,而这只鸭子明明白白是瓷质用器,坚硬程度上了一个档次,所以,考古专家们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素三彩。
明成化素三彩鸭
年景德镇官窑遗址出土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名字?如果我们单看素三彩三字,一准摇头,黄黄绿绿这么多颜色,说“素”可一点也对不上,别急,这就给你说说为啥会是这样一个名儿。
素三彩的“素”我们要从两个方向理解,一是此时的素三彩皆为“素烧胎”,就是用没有上釉的生坯胎烧制的,我们现在见到的大多瓷器上色烧制时前,用的都是白瓷胎,而非原原本本的素胎,所以说它“素”;
明正德素三彩荷叶形洗
二是对于古人来说,“红”色喜庆,代表“荤”,相应的“无红”即为“素”,新中国成立后《简明陶瓷词典》中这样定义素三彩:“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瓷器品种……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颜色虽多,但素三彩基本无红色,说声“素”不为过。
素三彩中的“彩”,此“彩”并非我们常用来描绘瓷器纹饰的彩,是因为素三彩与唐三彩一样都属于多色低温铅釉,大家才给它用上了“彩”,而不是五彩、斗彩、粉彩中表示颜色的“彩”。
明嘉靖素三彩暗刻双龙纹坐墩
故宫博物院藏
据已考资料,素三彩瓷器在明成化时出现,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发展到鼎盛,但随着五彩、斗彩的高走,其在明末逐渐隐退消失,直到器之大全的康熙朝,素三彩才得以复烧,并更进一步。
可以说,康熙素三彩是中国素三彩真正顶峰,较之明代素三彩,它不再是直接在素胎上施彩釉,而是在已高温上釉过的瓷胎上施彩釉,二次低温烧上彩。